2017南印《心類學》30-17 如性法師 主講

《認知理論要點總集:開新慧眼》 作者:蔣悲桑佩格西翻譯:廖本聖老師 講解:如性法師 日期:2017年12月8日—12月27日地點:南印度 課程:第十七講 今天上午我們討論到瑜伽現前知。所謂的瑜伽現前知是指:「由自己的不共增上 緣──止觀雙運的三昧──所生的已離分別、不錯亂的聖者心續之智。」早上我們對 於止觀雙運的內涵作了一個解釋。「止」,是指奢摩他;「觀」,是指毗婆舍那。所 謂的奢摩他,一心專注;毗婆舍那,各別觀察。因此,所謂的止觀雙運,是指在一心 專注的狀態下各別觀察。簡單來說,想要生起瑜伽現前知,心要夠專注、觀察力要夠 敏銳,這是生起瑜伽現前知的基礎。因為止觀雙運是成辦瑜伽現前知的因,所以如果 想要成辦瑜伽現前知,要先成辦止觀雙運,進一步地才能成辦瑜伽現前知。 接著,已離分別、不錯亂的聖者心續之智,聖者心續中雖然有瑜伽現前知,但是 不是代表他所有的認知都是瑜伽現前知?聖者的心中有沒有錯亂知?應該有,聖者的 心中有分別知,是不是這樣?所以聖者的心中有沒有錯亂知?有。既然有錯亂知,就 代表聖者心續中的認知不一定是瑜伽現前知。所以這邊提到:「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緣 ──止觀雙運的三昧──所生的已離分別、不錯亂的聖者心續之智」,就是「瑜伽現 前知」的定義。在這裡要區分一下「聖者的智慧」與「聖者的瑜伽現前知」,這兩者 是不同的──聖者的智慧不一定是瑜伽現前知,甚至說聖者心續中的認知不一定是瑜 伽現前知,因為聖者的智慧也有分別知,那一種分別知不是瑜伽現前知。 接著,瑜伽現前知的分類。它可以分為三類,這是從瑜伽現前知的「所依」來作 分類。所謂的「所依」,是指瑜伽現前知的擁有者:如果是聲聞,稱為聲聞的瑜伽現 前知;如果是獨覺,稱為獨覺的瑜伽現前知;如果是大乘的菩薩,稱為大乘的瑜伽現 前知。 另外一種分類,瑜伽現前知也可以分為量與再決知。瑜伽現前知一定能證得境, 如果無法證得境,它會成為什麼認知?顯而未定知。為什麼?因為瑜伽現前知是現前 知,只要現前知無法證得境,它就會成為顯而未定知,但是瑜伽現前知與顯而未定知 這兩者是相違、沒有交集的。只要是瑜伽現前知,它就一定能證得境;既然能夠證得 境,證得境的方式只有兩種:新證、再次證得,只有這兩種可能性。所以瑜伽現前知 當中有量,也有再決知,但沒有顯而未定知。所以瑜伽現前知的第二種分類:屬於量 的瑜伽現前知,以及屬於再決知的瑜伽現前知。這兩個需要舉例嗎?現證無我的瑜伽 現前知的第一剎那是什麼?量。現證無我的瑜伽現前知的第二剎那則是再決知。但這 兩者都是什麼?瑜伽現前知。 所以,瑜伽現前知以所依來分類的話,分為哪三種?聲聞的瑜伽現前知、獨覺的 瑜伽現前知,還有大乘的瑜伽現前知;如果以證得境的方式來分類的話呢?屬於量的 瑜伽現前知、屬於再決知的瑜伽現前知。我們現在先分成這兩大類。 接著,據說:「自證現前知和瑜伽現前知,必須是意現前知。」這裡的「據說」, 我們早上已解釋過。福稱大師所造的《釋量論善顯密意疏》裡清楚地提到:自證現前 知和瑜伽現前知這兩者必須是意現前知,這一點沒有爭議。只要是自證現前知一定是 意知、一定是意現前知;相同的,只要是瑜伽現前知也一定是意知、一定是意現前知。 … Continu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