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光大師介紹(二)

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(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,农历辛酉年)—1940(庚辰年十一月初四),即释印光,法名圣量,字印光,自称常惭愧僧,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—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,故又号继庐行者,民国四大高僧之一(虚云,太虚,印光,弘一)。 大师俗姓赵,名丹桂,字绍伊,号子任。陕西郃阳(今合阳)路井镇赤东村人。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,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。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,与近代高僧虚云、太虚、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,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,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。 幼年出家 印光大师(1861—1940),法名圣量,别号常惭愧僧。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人,俗姓赵,名绍伊,字子任。幼年随兄读儒书,颖悟非常。因读程朱、韩、欧之书,受其影响而辟佛。15岁后,病困数载,得读佛经书,始悟前非,乃回心向佛。清光绪七年(1881)大师21岁,礼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道纯和尚出家。次年,到陕西兴安县(今安康市汉滨区)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。此前,曾在湖北省竹溪县莲化寺晒经时,得读残本《龙舒净土文》,得知念佛法门之妙。自幼病目,几乎失明,至是一心念佛,目疾乃愈。平生自行化他,一心净土为归,即肇端于此。 印光大师德相 参佛经历 嗣后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,于二十六岁时辞师前往,翌年正月朝五台毕,仍回资福。同年十月进念佛堂,后任香灯、寮元及藏主等职。此间,除念佛外,深入经藏,研读大乘典籍。 三十岁,至北京龙泉寺当行堂,苦行培福,潜修密证,长养圣胎。次年住圆广寺,越二载,适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迎请《龙藏》,助理需人,众给师荐,相随南下,延居法雨寺藏经楼。 三十四岁时,应寺众坚请,讲《佛说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》毕,即于珠宝殿侧闭关,两期六载。出关后,居茅蓬。四十四岁时,为温州头陀寺请藏经,事毕北归,仍住法雨寺藏经楼。至此,出家三十年,终清之世,始终韬晦。 印光大师普陀山留影 讲经布道 民国二年(1912)五十二岁,高鹤年居士取大师文章数篇,次年刊载上海《佛学丛报》,署名常惭,读者叹服。民国六年五十七岁,徐蔚如居士得大师与其友三书,以《印光法师信稿》为题印行。次岁,又得大师文稿二十余篇,印于北京,题回:《印光法师文钞》。六十岁时,再集大师文稿数十篇合订二册,出版于商务印书馆,木刻于扬州藏经院。后又迭次增广,排印于中华书局,题曰: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。其文言言见谛,字字归宗,上符佛旨,下契群机,发挥禅净奥义,抉择法门难易,发前人所未发。 民国十一年,师62岁,江苏义务教育会成立,呈请省下令用寺庙作校舍,佛教界哗然,大师为此奔走,护教护寺不遗余力。同年,应定海知事陶在东请,推荐智德法师去监狱讲《安士全书》,宣扬因果报应和净土教义,自己应聘为“江苏监狱感化院”名誉院长。是年,陶在东又与会稽道尹黄涵之汇大师道行事迹呈报政府,请予题赐“悟彻圆明”匾额。贲送普陀,香花供养,盛极一时,缁素赞叹,喜悦异常,然大师对此则署若罔闻。有问之者,答曰:“虚空楼阁,自无盛德,惭愧不已,荣从何来?”民国十八年69岁,应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请,于该林连日开示,听者蜂拥而至。 功成圆寂 大师一生俭以自奉,厚以待人,凡善信供养香敬,从来不入私囊,助印佛书流通而外,办佛教义赈会、慈幼院等,亟力于慈善事业,广种福田。大师早就拟欲归隐,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,掩关于报国寺,课余则修订四大名山山志,民国二十六年77岁冬,由于抗战,应妙真和尚请,移锡灵岩山寺掩关安居。中外信徒来寺叩关请益,大师对来者慈悲开导,折摄兼施,使闻者悦服。 民国二十九年(80岁)。农历十一月初四,大师预知时至,端坐念佛,安祥生西,僧腊六十。次年二月十五日茶毗,得五色舍利无数。僧俗弟子建塔灵岩山巅,并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。大师一生严持毗尼,一丝不苟,六时念佛,三业清净,护教重道,勤奋修学,言传身教,为人师表,弘扬净土,不遗余力,皈依弟子,众星拱辰。后人尊大师为净土宗第十三祖。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念佛堂、藏经阁、灵岩寺塔、智积殿、钟楼、香光厅、“印公塔院”等。其中,灵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,别名多宝佛塔,始建于南朝梁代,五代吴越、南宋•绍兴十七年(1147)两次重修。塔九级八面,木构腰檐及塔刹于明•万历二十八年(1600)被雷火焚毁,仅存砖砌塔身。今佛塔凌空高耸,与三重飞檐之钟楼相呼应,成为灵岩山之突出标志。 印光大师德相 相关经典 《印光大师文钞》 现今留存的《印光大师全集》共有七册,其中前三册是印光大师本人亲撰的作品,即第一册《印光大师文钞》(增广正编),第二册《印光大师文钞续编》(第二编),第三册《印光大师文钞三编》(外集)。 《佛法修行止偏法要》 《佛法修行止偏法要》是印光大师的思想精华,书中摘录了《印光法师文钞》中的相关部分,作为现代人防止修行出偏的参照。并将《楞严经》五十种阴魔境(有注解)作为佛的圣言量的参照标准附在书后。 《印光大师嘉言录》 《嘉言录》是李圆净居士编述的,书分十篇三十八章,由《增广文钞》(《全集》第一册)中节录出来,分门别类,拣择安插而成为一册。其所选录的出处,某卷某页,都记载的很详细,可以依照《文钞》全文相互的对阅。 《嘉言录》的特点在于截取《文钞》的精要,汇归一类,每一类别中,或有文义相近者时常出现,是提携阅读的人反覆再三的注意,望能速断疑惑生起信心。又以《文钞》繁广,初机或难以简别,故令光看《嘉言录》,以免望文生义,或退却学佛的意愿。也因此附录《文钞》选读篇目,附于《嘉言录》目录之后,希望未曾研究佛学的人,能依循著次第而入佛道。 同样的,也有很多人一阅读《印光大师嘉言录》,即得到启发,愿意皈依佛教,敬信佛法。这是《嘉言录》摄化众生的不可思议处。 《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》 《嘉言录续编》,是由广觉法师,与徐志一居士,二位发心将《文钞续编》(为《全集》的第二册)节录出来,整理分成十篇而编成的。其完成的时间是在民国卅二年(一九四三),是为印光大师往生后的第三年(注九)。《嘉言录》既然是净土入门的书,《嘉言录续编》,亦复如是。 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《新印印光法师文钞》 中华书局1927年出版的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定本 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》 《菁华录》是李净通居士于民国四十一年(一九五二)依《文钞正编》、《文钞续编》、《文钞三编》选出精粹的部分,理显真常,语无重见,录有三百三十三则。仍按照《嘉言录》的编次,分为十类,并一一详细圈点,以便阅读。 《永思集》 顾名思义是对印光大师缅怀纪念所收集而成的。于民国三十年(一九四一)大法錀书局的陈海量居士,裒辑十方缁素颂扬印光大师的文章。普令四众弟子见闻景仰,敬重其行,效仿学习之。 《永思集》的内容,包括有大师传记——行业记、略传、小史、苦行略记等;大师遗教——自述、信札、训示等;七众怆辞——悼文、赞词、挽联等。本章,第一节印光大师的传略就是根据《永思集》所编纂的资料而写成的。 《永思集续编》 乐崇辉居士发起为纪念印光大师三十周年(民国五十九)的文字征集。其中有菩提树九十七期印光大师生西二十周年纪念专号,纪念文十多篇,皆是在台缁素大德追思大师的佳作;还有复应脱大师等书札六通,《文钞》、《永思集》未载入的。以纪念性质来提醒世人,印光大师在无尽的数海中,为何独取念佛法门度人,为何净土的三根普被,九界咸收,适应于末法众生。《永思集》与《永思集续编》编在《印光大师全集》的第五册。 《遗教摘要》 … Continued

印光大師介紹 (一)

印光大师(1862.1.11—1940.12.2),法名圣量,字印光,别署常惭愧僧,陕西郃阳(今合阳)赤城东村人。俗姓赵,名丹桂,学名绍伊,字子任。父秉纲公,年高德劭;母张氏,慈和淑慎,并为乡里所推敬。兄弟三人,长名折桂,字从龙;次名秋桂,字攀龙;大师最幼。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(1862年1月11日)辰时,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(1940年12月2日)卯时,世寿八十,僧腊六十。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。印光大师儒佛会通,以文字般若,专明因果,广弘净土法门,力行圆满慈善,故于今影响深远。 一、印光大师自行化他的三个阶段       印光大师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:革心皈佛的少年时代;出家潜修的中青年时代;弘法利生的晚年时代。        (一)革心皈佛的少年时代        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(1862.1.11),印光大师诞生于陕西郃阳(今合阳)。出生六个月后,即患眼疾,经六月之久,未一开目。后虽治愈,但目已受伤,久视便不能见物,时发时愈。        同治七年至光绪六年(1868—1880),8岁至20岁。大师先在家,后至长安从兄读书。大师向未从塾师读书,惟始终由长兄教读儒书。         大师幼读儒书,颇以传承儒家圣学自任,应和韩、欧辟佛之议。后来病困数载,始悟前非,顿革先心,皈投佛海。      大师在《印光法师嘉言录序》中说:“自十四五后,病困数年。从兹遍思古今,详绎经书,始知韩、欧、程、朱之作此说者,全属门庭知见,绝不计及堂奥中事之所致也。”  (二)出家潜修的中青年时代        光绪七年(1881),21岁。大师到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,礼道纯和尚剃染。大师出家后,遵师命行脚参学。至湖北竹溪莲花寺,大师在晒经时,得读《龙舒净土文》残本,于净土法门起信。        光绪八年(1882),22岁。大师于陕西兴安(今安康)双溪寺印海定公律师座下,受具足戒。在戒期中,所有缮写事悉由大师负责。以写字多故,目疾复发,但仍一心专念佛号,写字时亦心不离佛。至戒期圆满,书写事竟,目亦痊愈。由是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,而自行化他,一以净土为归。大师受戒后,回终南山,居南五台大顶圆光寺,潜修念佛。        光绪十二年(1886),26岁。大师闻怀柔(今属北京)红螺山资福寺,为彻悟大师道场,专修念佛,颇为向往。乃于中秋日,辞别剃度恩师,赴红螺山资福寺参学念佛。      … Continued

妙法蓮華經講記 妙境長老 主講

posted in: Uncategorized | 0

妙法蓮華經講記 上 下載地址 妙法蓮華經講記 中 下載地址 妙法蓮華經講記 下 下載地址 妙法蓮華經講記 視頻 相關鏈接 妙法蓮華經講記 視頻 相關鏈接2 妙法蓮華經講記 音頻及文字檔 相關鏈接

心類學 如性法師 主講(2017 南印版)第一講

posted in: Uncategorized, 心類學 | 0

《認知理論要點總集:開新慧眼》 作者:蔣悲桑佩格西翻譯:廖本聖老師 講解:如性法師 日期:2017年12月8日—12月27日地點:南印度 課程:第一講 各位法師、各位同學,大家好。經過這幾天我們一起複習、研討去年所學的《攝 類學》,相信各位已經慢慢進入學習的步調。去年在這個地方為各位解說的是《攝類 學》,今年即將為各位介紹《心類學》。相同的,按照去年的上課模式,在上課前我 們一起唸誦《開經偈》,接著再為各位介紹當天的課程。好,請合掌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三稱) 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 請放掌。 平時在聞法前,對於聞法者來說,就如同道次第中所介紹的,應該先思惟聞法的利益。對於這一點,在《聽聞集》當中提到:「由聞知諸法,由聞遮諸惡,由聞斷無義,由聞得涅槃。」首先,這個偈頌當中的第一句「由聞知諸法」,透由聽聞能讓我們了解是非對錯、善惡取捨。從無始以來直到現今,我們持續在輪迴中流轉的主因, 就是因為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。簡單來說,因為我們的心中有無明的緣故,只要無明無法斷除,透由無明,我們的心中就會生起各式的煩惱,在煩惱生起時,就會再次地造作流轉輪迴的業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即便我們有心想要跳脫輪迴,但只要心中的無明未斷,輪迴仍會持續困擾著我們。所以要如何才能了知事情的真相?必須透由聽聞。透由聽聞,我們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。進一步的,「由聞遮諸惡」,了解了事情的真相,進一步要付諸於行動,透由聽聞法理,我們了解到一切功德都源自於「戒」, 所以我們要去持戒,透由持戒能夠斷除諸多惡行。但是光斷除惡行,有沒有辦法完全淨化我們心中的煩惱?它能否完全斷除我們心中的無明?是沒有辦法的。所以在「戒學」的基礎上,我們要進一步地修學「定學」,因而提到「由聞斷無義」,透由修持戒學能夠遮止身語的惡行,進一步地透由修學定學,能夠遮除我們心中的散亂。但是光修定,有沒有辦法斷除我們心中的煩惱?雖然透由修定,能夠暫時調伏心中粗猛的煩惱,但畢竟沒有辦法將煩惱連根斷除,所以在戒、定的基礎之上,我們要進一步地修學「慧學」,透由修學慧學,才能獲得斷除煩惱的涅槃。 這個偈頌還可以從幾種不同的角度來分析。我們說佛的正法分為「教正法」以及 「證正法」,就如同《俱舍論》當中所說的:「佛正法有二,以教證為體。」如果以教證兩種正法的角度來分析,「由聞知諸法」是屬於「教正法」,後三句「由聞遮諸惡,由聞斷無義,由聞得涅槃。」這三句是屬於「證正法」;「證正法」中,又可以分為戒、定、慧三學,所以第二句是搭配戒學,第三句是搭配定學,而第四句是搭配慧學。甚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,我們說四諦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。「由聞知諸法」, 透由聽聞,我們了解輪迴的現狀是痛苦的;「由聞遮諸惡」,透由了解苦諦的內涵, 進一步去探索苦因而設法遮除苦因,這就是集諦;如果想要遮除苦因,我們必須修道, 「由聞斷無義」,透由修道,我們能夠淨化心中遍計及俱生的煩惱等這些無意義的認 知,最終我們就能獲得永恆的涅槃。所以,這個偈頌也可以搭配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 來介紹。因此,對於聞法者而言,平時在還未聞法之前,要先思惟聞法的利益,策發 想要聽聞正法的心。 進一步的,在正聽的當下應該要「斷器三過、依六種想」,這部分的內容相信各位都有所認識。我們以最簡單的方式來介紹,我們說器皿有三種過失:第一種,器皿本身倒覆;第二種,即便器皿不是倒覆而是朝上,但是器皿裡有污垢;第三種,即便器皿朝上、裡面沒有污垢,但是器的底部有洞。如果器皿本身倒覆,即便天降甘露, 甘露有沒有辦法進到器皿當中?沒有辦法。如果器皿朝上而裡面有污垢,這時雖然甘露能夠進到器皿裡,但是那對飲用的人而言,裡面的液體已經被染污了,所以它是無法飲用的。假使沒有上述那兩種過失,但是器皿本身有漏洞的話,即便裡面的東西沒被染污,但是一段時間之後甘露就會漏光。相同的,對聞法者而言,即便來到聞法的會場,如果心沒有專注,或是在聽法的期間不斷地打瞌睡,這時就像器皿倒覆一樣, 所以即便他坐在聽法的會場,這時的耳朵應該沒有豎起來吧?所以他應該聽不到東 西,對吧?雖然從外型上來看是差不多,但耳朵是沒豎起來的,所以即便坐在聽法的會場,也很難得到聞法的利益。接著,即便專注地聽,但是聽法的動機不夠純淨,他只是想要了解字面的意思,甚至透由了解字面的意思,而跟別人炫耀他學得比別人多、 學得比別人好,這樣的動機是不純淨的,在這樣的情況下,即便很專注地聽聞,也很難獲得聞法的利益。如果沒有上述那兩種情況,上課的時候很專心聽,聽法的動機也 夠純淨,但是聽完之後沒有反覆地複習,會有什麼問題?很容易就忘光了,對吧?就像各位去年在這邊學《攝類學》,學了一個月之後,回去沒有馬上複習,幾乎都忘光了,所以反覆地複習這很重要。對於這一點,導師釋迦世尊在佛經裡提到:「善諦聽聞,意思念之。」前面的那一句話「善諦聽聞」,分別提到了善聽聞及諦聽聞。所謂的「善聽聞」,它要對治的是器皿內有污垢的過失;所謂的「諦聽聞」,是指要保持專注,在這樣的狀態下聞思法義,所以它要對治的是器皿倒覆的過失;「意思念之」, 在聽聞後要反覆地串習,這是要對治器底有洞的過失。 對講法者而言,講法者所說的法或者講法者說法的行為,能否成為法的布施需要具備兩個條件。平常我們說布施分為哪幾種?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這當中的「法施」 指的就是法的布施。真正的法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:第一個條件,講法者講法的動機清淨,他不是為了追求聲名、利養、恭敬等現世的利益而說法,所以講法者本身的動機必須是清淨的;除此之外,他要能夠無誤、正確地講解經論的內容。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,所以在《俱舍論》中也提到:「法施即無染,如實示經等。」真正法的布施, 必須是講法者講法的動機沒有染污;「如實示經等」,所謂的「如實」是什麼意思? 正確、無誤地解釋經論的內容。不過對於身為凡夫的我來說,要符合第二個條件── 如實講述經論的道理,的確是有難度的,在這樣的情況下,也只能不斷地告誡自己, 應該以清淨無染的動機為眾生介紹法義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,我們可以發現,不論是聞法者或是講法者,聞法者聞法的動機必須是清淨的;對講法者來說,講法者說法的動機也必須是清淨的。 為什麼動機清淨如此重要?因為佛家認為我們的行為能否成為善行,我們的行為 能否成為正法,進一步透由這個行為能否成為成辦解脫的因,或是我們的行為能否成 為菩薩行,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做什麼事情;真正的關鍵是在於你做這件事情的動機 為何。如果我們做某一件事情,出發點是為了自己,但我們希望別人快樂,我們盡自 … Continued